2023年12月20日,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决定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通知要求全国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发展素质教育,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坚定文化自信,将美育融入教育教学活动各环节,全面提升大学生文化理解、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等核心素养,丰富大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让学生身心更加愉悦,活力更加彰显,人格更加健全。以美育浸润学校,潜移默化地彰显育人实效,实现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打造昂扬向上、文明高雅、充满活力的校园文化。本次荐书优选美学与艺术佳作,以飨读者。
访问网址: www.sslibrary.com
使用方法:在超星汇雅电子书平台或手机端移动图书馆搜索图书阅览,或直接手机扫码阅读。(详见图书馆主页-中文数据库-汇雅电子图书馆)
1、《中国绘画史》
作者:潘天寿著
潘天寿所著的《中国绘画史》共四编,分为古代史、上世史、中世史、下世史,分别论述了历代绘画的概貌、特质和源流,并对古代绘画理论的嬗变历程也予以重点考察和深入剖析。《中国绘画史》最初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期出版,一时引起业内轰动,是我国绘画专史研究的先驱性著作之一。
2、《中国绘画史》
作者:陈师曾著
本书是陈师曾先生在济南主讲“中国美术小史”的记录稿。全书提纲挈领地介绍了三代以下至明清两代的绘画艺术的历史,梳理了历代画史脉络、技法沿革、题材变迁以及重要的画派、画家等,内容提纲挈领,文字简明扼要,让你发现中国艺术的奥秘,体会中国绘画的构图、意境之美。
3、《绘画与文学》
作者:丰子恺著
《绘画与文学》为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文艺大师丰子恺学生研究绘画理论的代表作。作者着重探讨了绘画与文学的关系以及远近法在我国文学、绘画方面的应用,他把中西美术作了简单的对比,阐述了中国美术的优胜。丰子恺风格独特的漫画作品影响很大,其作品内涵深刻,耐人寻味,深受人们的喜爱。
4、《李可染论艺术》
作者:李可染著
在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中生长发育起来的中国画艺术,以其独有的面貌屹立于东方大地。它自成系统,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一套独有的审美体系、创作观念和表现方法。中国画艺术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在造型艺术方面的结晶。中国画艺术的演变和发展,倾注了历代大师们的精神和生命。在传统中探求变革,在变革中发展传统,历代宗师巨匠为中国艺术勤奋耕耘,他们在艺术和学术上的追求丰富了民族艺术宝库,为后代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5、《山川悠远 中国山水画艺术》
作者:(英)苏力文著
本书系西方著名艺术史家迈珂·苏立文(Michael Sullivan)根据其1974年在牛津大学斯莱德讲座上的讲稿修改、扩充而成,作者以简单明了、通俗易懂的内容和视角,激发读者对中国山水绘画的美产生共鸣,从而启发读者去思考中国山水画家的意境、理想和情感的普及性学术专著。英国最高学府牛津、剑桥和伦敦大学1869年设立斯莱德讲座,苏立文是首次举办东方艺术演讲的艺术史教授。该书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出版以来,已成为西方了解中国山水画艺术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6、《美学三书》
作者:李泽厚著
本书包含了三部专著:《美的历程》、《华夏美学》和《美学四讲》。《美的历程》从宏观角度鸟瞰中国数千年的艺术、文学,并作了描述概括和整体美学把握,提出了诸如原始远古艺术的“龙飞凤舞”和殷周青铜器艺术的“狞厉的美”,先秦理性精神的“儒道互补”,楚辞、汉赋、汉画像石之“浪漫主义”,“人的觉醒”的魏晋风度,六朝、唐、宋佛像雕塑,宋元山水绘画以及诗、词、曲各具审美三品类,明清时期小说、戏曲由浪漫而感伤而现实之变迁等等重要观念。
《华夏美学》则从传统美学理论出发,归纳总结中国艺术发展背后的思想发展,强调了华夏文艺的审美以儒学为主,提出了人类学本体论,这个本体,不是上帝,不是道德,不是理智,而是情理相融的人性心理。强调“两个自然的人化” 外在自然成为人类的,内在自然成为人性的。
《美学四讲》围绕“美学、美、美感、艺术”四个关键词宏观地回顾了中外各种哲学、美学思潮,依然紧扣“自然的人化”的观点,并且区别了自然的人化两个不同的层面。
李泽厚的《美学三书》不仅代表了他在中国美学史、美学思想与美学理论方面研究的最高成就,也是二十世纪中国美学研究的重要成果。该书将中国古典美学的面貌灿烂地展示出来,灵感迭现的美感体悟与细致入微的批判分析并行相容,诗意而深刻,雅俗可共赏。
7、《谈美 谈美书简》
作者:朱光潜著
本书包含了朱光潜先生的《谈美》和《谈美书简》这两本重要的美学著作,其中《谈美》主要阐释了美与美感、美与自然、美与游戏之间的关系,并对创造与想象、情感、格律、模仿、灵感之间的关系也进行了探讨。《谈美书简》由十三封关于美的书信构成,探讨了美和美感、美的规律、美的范畴等问题。
8、《贡布里希论设计》
作者:(英)贡布里希(Gombrich,E.H.)著
设计与艺术关系密切,艺术史家往往是设计史家,本书是一个明证。以艺术史家著称的贡布里希对设计的思考与论述同样既引人入胜,又发人深思。作为瓦尔堡研究院的教授,他接近了瓦尔堡等人的图像学研究,在新的时代重申图像的重要性,尤其是对设计的重要性。他细致入微地探讨了图像在交流中有别于语言的诸多特点,突出了图像的优点。这种“图像语言学”的研究是设计最为直接的理论资源,也正是我们所极为缺乏的。